我國光伏產業面臨模式選擇
2011年10月中旬的美國SPI光伏展上,深圳某光伏企業更打出史無前例的5.47元/瓦的價格。國內企業“聞風而降”正是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的結果。
國內市場有望開拓新局面
“危機本身也是機遇,國內光伏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時機將目光投向行業調整上,優勝劣汰一批產能低的企業,從長遠看是有利于光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上述專家表示。
誠如這位專家所說,在光伏行業危機的背后蘊藏著機遇,國內市場的大門悄然打開。2011年由工信部發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促進光伏產品應用,擴大光伏發電市場是應對我國光伏產業過于依賴國際市場的對策。
事實上,國內光伏產業鏈比較清晰,大體可以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5個環節,國內光伏企業在各個環節上的生產都具備相當的實力。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獲得的最新消息顯示,2012年中國將有2吉瓦~3吉瓦的光伏電站項目投產(1吉瓦=1000兆瓦),這個數字比2011年增加了300%。以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大約為25吉瓦計算,中國市場占比將突破性地達全球總量的12%,全球光伏市場正向一個多元化的方向轉變,更多企業也隨之將重心漸漸轉向國內市場。
中國邁入吉瓦時代,這給光伏產業發展轉戰國內市場指明了方向。同時,國家能源局表示,2012年國內有望形成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光伏發電上網難的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2011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每度接近1元,差不多是光伏發電的成本價。如果考慮到政府補貼的資金,光伏企業是存在盈利可能的。”譚雪蓮表示。
整合促進行業升級
“光伏產業發展不能只注重形式和規模,更要從產業結構上多做調整。”譚雪蓮表示。一方面,面對光伏產業遭遇的低潮,首要任務是擠掉行業泡沫,使產業“由多向精”發展;另一方面,應該出臺相應的國家政策,進一步規范光伏產品的市場秩序。
盡管已經進入了行業的寒冬期,市場存在諸多不明朗的因素,但國內眾多光伏企業已經在積極探索如何改變現有產業結構模式的問題了。相對大企業相互抱團取暖的模式而言,區域性企業兼并整合模式將被提上日程。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行業能提前進入自我反省期也是一種進步。但究竟是強強聯合,還是兼并整合?哪一種模式能成為走出經營困境的有效途徑,這是中國光伏企業將要面臨的一道選擇題。
“無論是強強聯合,還是兼并整合,光伏企業在品牌建設上都不可掉以輕心。”譚雪蓮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一方面,雖然我國目前光伏產能第一,但和發達國家相比技術層面還很薄弱,光伏企業普遍存在盲目建設、同質化競爭和低水平加工的問題;另一方面,光伏產業的發展程度取決于資金的投入、技術的提升和產品的升級。所以,從長遠來看,利用大品牌企業整合中小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行業的整體提升。
中山大學太陽能系統研究的一位專家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光伏行業巨頭之間應該加強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協調。光伏企業在自身生產領域把產品質量做好,成本降到最低,就能實現資源優化組合,進而降低光伏發電的成本。
2011年年底,區域性光伏產業整合在浙江率先展開。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省光伏產業將出現新的整合升級模式,通過對中小光伏企業的“整編”形成一個新的光伏產業聯合體,目的在于“以龍頭企業帶動行業大發展”。業內人士分析,此次整合行動將是光伏產業調整升級的契機。